close

  劉  戈
  近年來,電視機的銷量仍然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但每個人平均看電視的時間卻在下降。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電視機的保有量與大家看電視的時間並不一定是正相關關係,更不是因果關係。而在對待汽車與交通擁堵的問題上,以北京為代表的各城市管理部門卻掉在通過限購和限號來作為解決城市交通的主要手段的思維誤區中,這種思維模式天真而又自然。
  近10年來,中國城市的汽車數量呈爆炸式增長的態勢。現代中國城市的基本街道佈局和寬度或形成於明清,或形成於新中國建設時期。城市街道基本建立在步行、自行車加上公共汽車為交通承載體的基礎上。相對狹窄的道路不可能承擔快速增長的轎車增加速度。各地政府最早的思路就是擴路,但代價是拆毀大量古舊建築甚至文物。還有大量街道為增加通過能力,去掉自行車道,砍掉隔離帶上成長幾十年的參天大樹,甚至進而將人行道也占用大部分為汽車讓路。曾在各大城市隨處所見的林蔭大道迅速消失,變成光禿禿的裸體大街。
  當拓寬道路的思路依然不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管理者們又開始採用限購方式管理交通擁堵。這種以剝奪後來者權力、維持先來者既得利益的做法理論上沒有依據,在實踐中也不會產生持久效果。
  有權威統計,即使在世界上交通最擁堵的城市,在80%的時間內,80%的道路都是不堵的。堵車的根本原因是在每天特定的時間內,人們集中會進入到特定的區域,而不在於居民到底有多少汽車。即使以北京現有汽車數量減少一半,如果在某個時間內全部上街的話,全北京的道路依然會成為紋絲不動的大停車場。
  通過拓寬道路或限制汽車保有量來解決交通問題都將陷入一個邏輯悖論:解決得越好的結果就是吸引越多汽車上路。當道路對轎車越是友好,轎車在城市中越是暢通無阻,人們就一定會越發使用轎車作為外出的唯一交通方式。從某種角度來說,堵車是解決堵車的最好手段。只有因為堵車大量浪費時間,人們才不得不放棄開車,改為乘坐地鐵或騎自行車。
  城市管理者應該明白,政府的責任是保證居民出行順暢,而非保證居民開轎車出行順暢。現在,同時完成兩個目標相互矛盾,那麼必須放棄一個目標而保證另一個目標。一旦確立保障前一個目標,那麼接下來的思路很簡單,就是在城市主城區創造對轎車出行不友好的條件。
  除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可做的工作還包括:一,降低老城區車行道寬度,增加自行車道、人行道和綠化帶,增加非機動車出行的舒適度;二,大量減少城市中心的停車位,增加泊車的時間成本;三,機動車牌可以分類,對需要進入中心城市汽車牌照加收城市擁堵稅;四,增加公交車專用車道數量並嚴格執行。
  當環境總體對轎車出行體現出不友好和高成本的特征時,人們即使家中擁有多輛轎車也會儘量選擇其他方式出行,這才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iq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